一、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 

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 19 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首倡国际劳动法的思想家,主要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和法国社会活 动家大卫·李格兰。系统地提出国际劳动立法主张的是大卫·李格兰。 柏林会议是第一次由各国政府正式派代表讨论国际劳动立法的会议,对促 进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1900 年,国际劳动法协会在巴黎成立。1905 年正式起草并提交由瑞士政府 发起召开的伯尔尼国际会议讨论通过《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做夜工的公约》 和《关于使用白磷的公约》。这两个公约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劳动公约, 两个公约经缔约国批准即在缔约国内发生效力,标志国际劳动立法正式开 始。 一战结束后产生新的国际劳动立法机构——国际劳工组织。

二、国际劳工组织 

(一)国际劳工组织的产生

         国际劳工组织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 1919 年到 1939 年,是国际联盟的一个带有自治性的附设机 构;

         第二阶段,1940 年至 1945 年(二战期间),国际联盟解体,它作为独立 的国际组织继续存在;

         第三阶段,从 1946 年至今,由于二战后联合国成立,与联合国签订协议, 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二)国际劳工组织的性质、特点、组织机构 

         1.国际劳工组织是一个由各会员国组成的国际性的政府间组织。

         2.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三方性原则”。 “三方性原则”是指在涉及劳动争议的问题上由三方代表来共同参与:劳 工代表、雇主代表、政府代表。各成员国参加国际劳工大会应由劳工代表、 雇主代表、政府代表三方代表出席。

         3.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机构有国际劳工大会、理事会、国际劳工局。 

  (1)国际劳工大会 

         是国际劳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也是国际劳动立法的决策机关。

         大会按三方性原则组成,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一般在每年 6 月份)。

         大会下设 5 个常设性委员会,即总务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公约》与《建 议书》实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资格审查委员会。

         大会的主要工作是:

            听取国际劳工局长的报告;

            通过关于劳工事务的国际 公约和建议书,并审查这些公约和建议书在各国的执行情况;

            批准理事会 提交的预算;批准接纳新会员国;选举理事会成员等。 

   (2)理事会 

           理事会是国际劳工组织的执行机构。

           理事会也按三方原则构成。

           在政府理事中,有 10 名常任理事由所在常任理 事国(中、美、英、法、俄、日、德、巴西、印度、意大利)委派,不需 要选举,其余 18 名理事从参加大会的政府代表中选举产生。 理事会每届任期 3 年,每年举行 3 次会议。

           理事会选举主席 1 人,副主席 2 人,每年改选一次。 

           主要职责:协调该组织的各项活动,召开各种会议,并确定会议议程和进 行必要的技术准备;任命国际劳工局局长;制定每年的预算;决定设立国 际劳工组织某些机构及召开各种会议,并确定所设机构的成员和职能等。

   (3)国际劳工局

           国际劳工局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常设机构,也是大会的理事会及其他会议的 秘书处,对理事会负责。

           主要职责:起草公约、建议书及有关文件和报告,以作为大会和专门会议 所必需的背景材料,并执行大会和理事会的决议;征聘和指导国际劳工组 织在世界各地进行技术合作的专家;发行各种专门性出版物和期刊;与各 国政府有关部门、工人和雇主组织保持联系并进行合作;促进公约的有效 实施。国际劳工局设在日内瓦,设局长总管其事,并派国际公务员和技术 援助专家在世界各国工作。

(三)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国之一,1944年起又成为该组织的常任理事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由台湾国民党政府占据该组织席位。

         1971 年 10 月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同年 11 月 16 日, 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恢复了新中国的席位。

         1983 年以来,截至 2010 年 9 月,中国陆续批准了 25 个国际劳工公约。

三、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与内容 

(一)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 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动立法是国际劳动立法最主要的来源。

        1.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动立法的形式

        (1)国际劳工组织章程。 该章程在其序言和不可分割的附件《费城宣言》里,确认了处理劳动问题 的总的原则。 

        (2)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3)国际劳工组织的决议和会议结论。 

        (4)对国际劳工组织章程以及公约的解释和“判例法”。 

        2.其他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 

           主要包括: 

            (1)联合国文件尤其是联合国关于人权问题的某些文件; 

            (2)区域性组织的文件;

            (3)双边条约、多边条约等。

(二)国际劳动立法的内容 

         1.主要内容 

        (1)关于劳动者基本权利的规定;

        (2)关于就业政策、职业介绍、职业保障方面的规定; 

        (3)关于最低工资、工资保障的规定; 

        (4)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规定; 

        (5)产于各类职业安全与卫生的规定; 

        (6)关于童工和未成年工保护的规定;

        (7)关于疾病、年老、失业及综合性社会保障方面的规定; 

        (8)关于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的规定; 

        (9)关于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的规定; 

        (10)关于劳动检查与劳动行政方面的规定等。 【注意】涉及劳动者基本人权方面的内容为“核心劳动标准”,包括:结 社自由权、集体谈判权、平等就业权、反对强迫劳动、禁止使用童工及男 女同工同酬等。

         这些“核心劳动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类的八项国际劳工公约中:

             第一类:关于自由结社与集体谈判的公约: 

                (1)1948 年《结社自由与保护组织权公约》。 

                (2)1949 年《组织权与集体谈判权公约》。

             第二类:关于废除强迫劳动的公约: 

                (1)1930 年《强迫劳动公约》。 

                (2)1957 年《废除迫劳动公约》。

             第三类:关于平等权方面的公约:

                (1)1958 年《(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 

                (2)1951 年《同工同酬公约》。

             第四类:关于禁止使用童工方面的公约: 

                (1)1973 年最低就业年龄公约。 

                (2)1999 年《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公约》。

         2.我国批准的公约 

           上述八大国际劳工公约中,我国批准了四个:1951 年《同工同酬公约》、 1973 年《最低就业年龄公约》、1999 年《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 的童工劳动公约》和 1999 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