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 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 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2013 简答)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或物 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何者第一性即 谁是世界的本质。(对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一元论与二元论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4.唯心主义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5.唯物主义哲学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 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儿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 “五行说”“元气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其局限性表现为机械 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2012,2009 简答)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及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 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 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 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统一。 

     (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导致形而上学;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承担者或主体,导致唯心主义。 

            2.相对静止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 性质暂时不变)。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性、有条 件性,(“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空间的 特点是三维性。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即整个物质世 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又是相对的、有限的(即每 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特点(即实践是一种感性物质活动);自觉 能动性(即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社会历史性。 

        3.三种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形式);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2)

                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1.“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 辩证法的观点)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在(“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上存在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 种对立的发展观,其对立表现在以下:

                    第一,联系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 二,发展变化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 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第一,它揭示 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它是贯穿于唯 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 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矛盾: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包括两种基本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 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 的变化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 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第二, 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 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量变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质变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2020 论述)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2019 简答):简述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 关系。) 

            答:  

                    (1)辩证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 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 三,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 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3) 要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首先 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要积极借鉴 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步伐。 

        4.(2013 论述)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有 三种情况: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 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 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 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即“一把钥匙开一把 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 别)的关系, 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 结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 与特殊性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 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 丰富普遍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 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 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 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 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 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2018 论述)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 的指导意义。 

            答:

                (1)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 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相互转化。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 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认识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 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还要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 重点。 

            (2015 论述)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 

            答: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居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 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次要 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我 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 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交流的互相转 化。 

                (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 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 方面, 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 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注重 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 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 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 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 具体表现。 

        (二)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 

            1.质是事物(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外在规定性)。量和质的统 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 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 他物。“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求在实践 中坚持(适度原则) 

            2.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3.(2014 论述)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 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 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4)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 统一,就会导致激辩论或庸俗进化论。

                    (5)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 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的踏实 肯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 速则不达。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精神结合起来。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前进性,道路是曲 折性) 

            1.(2010 论述)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含义及其意义

                答:辩证否定观的含义: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 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 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 又保留其积极因素。运用辩证否定观看待对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外国文化, 要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反对复古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 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2020.10 简答题)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 总和,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者表现内容的方式。关系:

            1. 相互区别,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2.相互依存,任何内容都有一 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表现一定的内容;

            3.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 式依赖内容,形式对内容有巨大反作用,二者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 

        (二)本质与现象: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的关系。假 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三)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四)必然与偶然:反映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与不确定 的趋势的关系。

        (五)现实与可能: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是一种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有两个特点:客观性,普遍 性。自然规律通过各种盲目力量实现,社会规律使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 

    二、意识起源,本质及能动作用

        (一) 意识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 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 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 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 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或者说人脑是意识 的物质器官),

                    2.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庸俗唯 物主义的错误: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 

        (三)(2017 简答)试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如何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 界和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表现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 的性、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③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 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④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最突出 的表现),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2)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 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2021.4 论述题2016 年简答题):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从实际出发, 按规律办事;

                            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 度结合起来。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的盲 目蛮干。 

        (四)(2018 论述)简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 能动的反作用。

                    (2)坚持物质决定论就坚持唯物论;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就坚持辩证法。割裂二者统一,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第四节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 实事求是 )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 髓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